高考新突破、教学新要求───促进高中政治多元教学探析
2021-11-04 17:06:23


高考新突破、教学新要求───促进高中政治多元教学探析


特级教师 张端仁


高考改革迈出突破性一步,再度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21年9月15日,安徽、江西等7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考试科目,“1”是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两门。由过去文理两种高考类型将被“3+1+2”的新组合所替代,无疑给学生学习、未来职业选择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从浙江、上海试点及安徽高考实施办法不难看出,新高考呈现出公平、科学、 规范三大特点,实施新高考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师单纯为高考而教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实施多元教学。


 一.应试教育───令人担忧 


恢复高考迄今,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地发展着。但是,目前高中阶段存在唯高考的单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业水平考流于形式、素质教育被忽视。其原因,一是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考录取中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招生录取中出现“两张皮”现象,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急功近利思想日趋严重,重高考轻学考;二是由于过早地文理分科,导致高二甚至高一年级的学生,准备学理科的不愿学习政史地,学文科不愿意学习理化生,导致文、理科的非高考科目(文科的理化生、理科的政史地)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双方陷入困窘,师生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三是在高考录取中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重成绩轻素质,导致对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遵规守纪、社会实践能力、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评价被忽略,出现高分低素质现象令人咂舌。针对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党和政府相继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等一系列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但是,各类重点学校、重点班屡禁不止,学校间攀比状元、一本二本达线人数,学校内部同年级比及格率、AB档、平均分、最高分等,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优劣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涌现出“状元”、“精英”、“超级中学”、“明星教师”等现象。这种单纯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后果必然导致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畸形,素质教育被不断地叛逆并延续着。


二.新高考───素质教育、科学育人


以浙江高考改革为例,新高考凸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彰显公平原则;高考+学考+综合评价符合素质教育导向。

1.凸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从考试科目看,现行高考文理分科,6门均为统一的必考科目;新高考不分文理,6门或7门(加技术)学科,其中语数外为统一的必考科目,考生偏重理科加物理,可在化、生、政、史、地中任选2门为选考科目;考生偏重文科加历史,可在化、生、政、地中任选2门为选考科目;对选择的3门学科作为高考科目,在学考的基础上到高二高三进一步地深度学习,便于学生选择志愿填报的自主性;从学科要求看,现行高考要求不能有弱科,而新高考要求学生要有强科,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彰显公平原则

从考试机会和成绩有效期看,现行高考只有一次机会,谓之一考定终身,新高考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其他科目均按等级赋分,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从招生要求看,现行高考,高校无考试科目范围要求,学生缺乏目标性、选择性和方向性,实行新高考高校提前2年公布专业选科范围,确定至少3门选考科目范围,考生1门符合即可报考,有利于学生选科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从志愿与录取看,现行高考,高校平行志愿、分批次,按高校平行投档,导致部分考生考出好成绩可能上不了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实行新高考,实行“专业+学校”平行志愿,不分批次,按专业平行投档,有利于考生考出好成绩可以选择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专业化成长;特别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材,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和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高考+学考+综合评价───符合素质教育导向

新高考,坚持科学选材、公平选材和高考+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综合上述三方面成绩相加形成一个总分作为录取的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特别是高校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包括(学生个人的品德、特长等),符合中学素质教育导向,不仅有利于改变唯高考而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消除“唯分至上”的诟病,客观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盯着高考成绩,必须兼顾学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多元目标教学方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三. 顺应新高考───思想政治实施分类目标教学 


以高中想政治为例,高考+学考+高校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必然催生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多元化嬗变,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观念,自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改变唯高考的教学行为,实施分类目标教学。

1)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考水平

新高考,根据高考+学考+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切实认真学好国家规定的每一门课程,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特点,要善于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学生愿意且主动学习政治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夯实基础,即探究课本把握好教材。一是“读懂目录”概括总结全书讲什么;二是“读懂”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及单元简介,意义在于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三是“读懂”课题、框题和目题,使教材知识明朗化;四是掌握教材的正文,便于细化和量化全面掌握学考考点;五是思考“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有助于考生培养理解、判断、分析、扩展问题的能力及驾驭学考考点的能力。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基本常识,掌握必修1至必修4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对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点进行适度的扩展;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考过关考试;另一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基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于在新高考中有更多、更主动的选择与政治相关专业机会和能力。

2)增强综合能力───提高高考水平(以现有高考实例)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性考试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依据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着力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培养,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统一;如,教师可针对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命题特点,提出2022年高考文综(政治)复习指导备考建议。 

首先,要求学生在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理解到位、理解透彻,切实夯实基础,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其次,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新课程卷文综(政治)命题的特点,抓住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进行复习。如,经济生活:“影响价格因素、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恩格尔系数、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分配制度、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等”; 政治生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政府的职能、宗旨、基本原则、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执政方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等”;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生活与哲学:“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实践决定认识、唯物辩证法联系(整体与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

再次,进行整合教材知识点进行模块复习,便于用模块知识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焦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深度地向现实辐射的理论链接分析。如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张定宇、林俊德等和2021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奖的于敏、张富清、袁隆平等模范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各地拉闸限电举措;孟晚舟归国等时政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哲学分析:国家为张桂梅、张定宇、林俊德等和2021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奖的于敏、张富清、袁隆平等模范人物颁发纪念章,充分展示党和人民模范的敬重、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对模范的敬仰,也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他们在为国家、民族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都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结合政治生活分析:孟晚舟回国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反映主权国家行使管辖权;反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通过理论知识链接重大时政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他们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科术语和时政术语答题及解题方法指导等。

实践表明,学生只要基础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规范答题,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统一,才能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成为榜上有名的娇娇者。

3)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就是成长,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不断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长能力。学生成长能力,不仅表现出考出优异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还应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高中政治学科特点,要切实加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育,使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特别是必修4《生活与哲学》,是专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一门课,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感受,明确和理解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重点让他们感悟如何去做引导出方法论意义,使他们在学习、感悟和反思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引导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判断、分析问题,逐步提高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及参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哲学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才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如何做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地用哲学指导人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利于提高他们成长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社会空间、为未来发展奠基。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每个人都有梦,有梦就要有精神、有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党、国家和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国家和民族需要道德、信念软实力的凝聚和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的精髓,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是全社会道德实践和道德培育的基础,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同时也是新高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

总之,招生制度改革助力基础教育健康前行,顺应新高考,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确立多元教学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政治课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真正使我国的教育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人才培养返璞归真。